俏皮话儿,即讽刺调侃、诙谐解颐之语。它常是借用别人的一言一词来硬打岔——而且是岔得很远,风马牛不相及。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六回《烂舌如花立消侠气》,张金凤苦劝何玉凤:何玉凤听了这话……只抬起眼皮儿来恶恶实实的瞪了人家(指张金凤)一眼,张金凤:“姐姐说话呀!瞪什么?我怄姐姐一句:‘不用澄了,连汤儿吃罢!’”
“不用澄了,连汤儿吃罢”,就是一句很有风趣的俏皮话儿。
“澄”即澄沙,诸如打熬豆沙馅时,将豆汁滤去,净取豆沙是也。“不用澄了,连汤儿吃罢”,即无须再澄清下去,连澄出的汤儿,带干松的馅儿,一块都吃了罢。此句与张、何对话时的语境,全然无涉。张金凤所言,只取谐音,缘何玉凤曾“瞪”了他一眼,“澄”谐音“瞪”,调侃“瞪眼睛”之谓,意即:你在用眼睛吓唬我。所以说了这句俏皮话儿“怄”何玉凤。
俞平伯老人示余:“‘不用澄了,连汤儿吃’,在小说中谐音对瞪是对的,却非原意。澄,澄清,古音读邓,如澄沙为邓沙。亦与澄音同,故借为瞪,此例是也。”
与此相类的,还有一句话:“不用喝了,连汤儿扒(音pa爬)拉罢。”意思是别光喝汤儿了,连干的带稀的,一块儿扒拉(吃进去)罢。是调侃别人不满意时,说的语气词“喝!”的一句俏皮话儿。
第七回《探地穴辛勤怜弱女》,能仁寺里,何玉凤欲放张金凤一家逃生:“少时我见了那大师傅,央及央及他,叫他放你一家儿逃生如何?”……才回头要向那妇人(和尚的姘妇)搭话,只听他自己在那里咕囔道:“放啊?我们还留着祭灶呢!”“放啊,还留着祭灶呢,”也是一句俏皮话儿。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,放炮仗,是谓“小年”。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民间祭灶惟用南糖,关东糖……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,与千张、元宝等一并焚之……是日鞭炮极多,俗谓小年下。”“留着祭灶”云,是说留着炮仗等祭灶那天再来放,现在还不能放。以此来调侃,不能放走了人,是“不放”的俏皮话儿。这句俏皮话儿,不给人以活泼愉快机敏风趣的感觉,反而使人生厌,因为说话的这个妇人,本来就是“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”的东西,恰合人物身份。
歇后语,也算“俏皮话儿”。它以谜面见谜底的形式出现,惯熟的歇后语,往往略去“谜底”,如“外甥打灯笼”,谁都知道是“照旧(舅)”,而不再说出。
《儿女英雄传》里,经常出现一些歇后语,名副其实的“歇后”——不说“谜底”,因为这些话语,当时人们看来太熟了。可是一百多年后的我们,却不大详知。如第二回《忤大宪冤陷县监牢》,写安老爷打点一般土仪,给河台大人送礼,门上家人颇看不上,说:“大凡到工的官儿们送礼,谁不是丝绣呢羽、绸缎皮张,还有玉玩金器,朝珠洋表的;怎么这位爷送起这个来了?他还是河员送礼,还是“看坟的打抽丰”来了?这不是搅吗!
“看(音kan堪,看守)坟的打抽丰”是句歇后语。“打抽丰”即俗说的“打秋风”,假借各种名意勒索财物的意思。看守坟墓的人“打秋风”的对象,只有坟地里的死鬼。这句歇后语是“吃鬼”。向鬼魂勒索财物。到了这种地步,其人之吝啬尖刻可以想见。所以,“看坟的打抽丰——吃鬼”,即指极端尖吝刻薄之人。
第三十六回《满路春风探花及第》,写安公子回家省亲,安老爷布置迎接,在中堂北面,只安放了一把椅子,舅太太不解其意:舅太太先纳闷儿道:“怎么今儿个他又‘外厨房里的灶王爷’,闹了个独坐儿呢。回来叫我们姑太太坐在那儿呀?”
歇后语“外厨房里的灶王爷——独坐儿”,因为厨房里贴的神祗,只有灶王爷(包括灶王奶奶)一份,“全佛”“天地爷”“二爷”诸神绝不犯境,所以说是“独坐儿”——一个坐位,孤家寡人的意思。这句歇后语也作“独一份儿”,——只此一家,别无分号的意思。